【開館時間】週三~週日9:00-17:00 (週一、二休館)
【聯絡電話】02-2808-2995 【電子郵件】mangrove20110301@gmail.com

2012年9月2日 星期日

珠頸斑鳩

珠頸斑鳩
學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鳩鴿科
身長約 23 cm

攝影:盧台光


麻雀

麻雀,學名Passer montanus,麻雀科
身長約 14 cm

攝影:盧台光


體形短圓。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歐洲中東東南亞東亞。雌、雄同形,頭頂和後頸為栗色,臉灰白色,頰斑黑色。研究指出,群體中高階個體的黑色喉斑較大;背褐色,具黑斑,具兩道污白色翼帶;腹污白色;喙呈圓錐形、粗壯,呈黑色。雜食性。

巢多用草莖、枯枝等搭建,常選擇洞穴或縫隙中,甚至將巢築在空調室外機、煙囪、熱水器排氣管中。每巢產卵56枚,孵化期約12天,育雛期的親鳥會捕捉大量昆蟲。繁殖能力強,種群數量多,但近年來,麻雀的數量一直呈下降趨勢。

白尾八哥

白尾八哥
學名Acridotheres javanicus,八哥科
英文名:White-vented Myna
身長約 22 cm



嘴喙為黃色,身體羽色主要為灰黑色(較林八哥為深)。
繁殖期為5月至6月,一巢為2-5個蛋,顏色為淡藍色。
分布:爪哇、巴里島

棲息環境:都市區域、農耕地、低地、開墾地。

攝影:盧台光

埃及聖鹮

埃及聖
學名Threskiornis aethiopica朱鷺科
身長約75 cm

攝影:盧台光

籠中逸鳥,原棲地在伊拉克東南的沼澤、溼地、農田及鹹湖,以及非洲馬達加斯加和中非等地,嘴巴是黑色,向下彎曲狀鐮刀,成鳥頭部及頸部為黑色裸皮、亞成鳥頭部及頸部被有白毛,全身白色僅飛羽後緣黑色,停棲時飛羽超出尾部甚多,故誤認尾部黑色;飛行時頸直伸,極易與縮著脖子〝S〞形飛行鷺科鳥類別。30多年前某動物園將埃及聖環引進台灣,據說部份從鳥籠逃脫於野外繁殖數量越來越多,經常大群飛於淡水紅樹林自然保留區上及漲潮前退潮後於區內河道步行將向下彎曲狀似鐮刀的彎嘴深入沙中覓食。


黑臉鵐


黑臉鵐
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鵐科

身長約 15 cm

 攝影:盧台光



磯鷸

磯鷸
學名 Tringa hypoleucos鷸科
身長約18 cm 

攝影:盧台光

留鳥部份為冬候鳥,嘴、暗褐色,腳部黃褐色,背部黑褐色,眉白色、腹部白色並延伸至肩部。停棲時尾部上下擺動尾羽。您在紅樹林自然保留區活動,經常可見到短距離貼著水面直線飛行的磯鷸,落地後尾羽則上下抖動,踩著與與雞一様的步伐前行並習慣性上下抖動尾羽,歡單獨活動;飛行時靠寛闊的白色翼帶和貼近水面低飛的特性來辦認。

青足鷸

青足鷸
學名Tringa nebularia鷸科
身長約35 cm  

攝影:盧台光

十分普遍常見的中型冬候鳥,體形略顯厚重,嘴長而厚、略帶上翹,體型較磯鷸高大腳較長,青色的長腳是命名的由來,極易辨別。夏羽上至後頸灰色有黑灰色縱斑,背部灰褐色,腹面白色。冬羽背面灰褐色羽緣內側有黑色細線。飛行時無白色翼帶、明顯的白腰及伴隨著連續三聲『乖、乖、乖』叫聲。喜歡覓食於沼澤、泥灘或水田中。淡水紅樹林自然保留區每年均穩定出現五六隻青足鷸,定時定向的於紅樹林水道中穿梭覓食,漲潮前由淡水往關渡方向前進,退潮後由關渡向淡水的方向移動。 

黃尾鴝

黃尾鴝
學名Phoenicurus auroreus鶇亞科
身長約 15 cm
攝影:盧台光

黃尾鴝是不普遍的冬候鳥。雄鳥頭頂至後頸為銀灰色,前頭、頭側、後頸灰白色,額、臉、喉及體背為黑色,胸腹部橘紅色,尾羽紅褐色,中央一對尾羽黑色,翼上有一明顯白斑。雌鳥全身為灰褐色,翼上亦有白斑。每年十月以後會出現於展示館後方田園或自行車道旁草叢地帶,喜在地面附近追捕飛羽蟲,尤好停坐突出枝上,並不停地擺動尾


灰鶺鴒

灰鶺鴒
學名Motacilla cinerea鶺鴒科
身長約18 cm

攝影:盧台光

灰鶺鴒嘴黑色,背部灰色,腹部鮮黃色,有白色眉線。冬羽時,雌、雄之喉部均為白色;夏羽時,雄鳥喉部轉為黑色;腳肉色,為最易與黃鶺鴒黑色腳區別之處。灰鶺鴒通常出現於中、低海拔之山澗溪流、水域地帶,亦會出現於平地,為普遍之冬候鳥和過境鳥少部分為留鳥。因此淡紅樹林保留區也是牠們的活動區域。牠們多以水邊活動的昆蟲為食,因此常可觀察灰鶺鴒一面晃著長尾巴,一面沿著岸邊小跑步地追逐小蟲。灰鶺鴒和黃鶺鴒在本島度冬期間,灰鶺鴒是黃色的,而黃鶺鴒是灰色的。黃鶺鴒比較會出現在泥灘地,腳黑色,背為黃綠色,冬羽胸腹部的羽色為灰色。灰鶺鴒會出現在山地、溪邊和田野,活動範圍比較廣,腳肉色,背為灰色, 冬羽腹部的羽色為黃色身材較大﹝長﹞。


赤腹鶇

赤腹鶇
學名Turdus chrysolaus鶇亞科
身長約22 cm

攝影:盧台光

赤腹鶇為尚稱普遍過境鳥,部分為冬候鳥,嘴褐色,
但基部較黃,頭、背、翅及尾羽皆為暗褐色,
胸腹以下則橙色,而底部白色。雌鳥背面的褐色較淡,
腹面的橙色亦略淡些。多單獨活動,飛行快速,
常出現於展示館後方菓園陰暗地上跳躍步行覓食,
以蝗蟲、蚱蜢、螻蛄、蠅、蜂或蛾類以及粉蝶幼蟲等均為其食物

紅尾伯勞

紅尾伯勞
學名Lanius cristatus伯勞科
身長約18 cm

攝影:盧台光

紅尾伯勞為普遍的過境鳥和冬候鳥。雄鳥背面大致為紅褐色;翼黑褐色,羽緣紅褐色。過眼線黑色。腹部白色,胸側橙黃色。雌鳥或亞成鳥背暗紅褐色,腹面略帶黃褐色,部份胸側、有鱗斑。常單獨在林緣、疏林、灌木林或有獨立枝之開闊草原、農地活動,喜停棲於突出物,也因為這種習性,人類方能利用「鳥仔踏」來捕牠。停棲時尾羽會有畫圈的習慣,領域性強、性兇猛。昆蟲、兩棲類、蜥蜴、幼鼠或幼蛇等均為其食物,有將獵物插於竹枝或鐵絲上儲食習性。每年從九月至次年五月均可見其芳蹤,尤其是九月的南遷大量經過恒春半島最為壯觀

蒼鷺

蒼鷺,學名Ardea cinerea鷺科
身長約 93 cm

攝影:盧台光

10月至次年4普遍冬候鳥,為台灣鷺科中體型最大的。嘴、腳黃褐色,頭白色,兩側有黑色飾羽,頸甚長為灰白色,有數條不連續的黑色縱線。飛行時翼上前後內外顏色灰黑對比強烈,蒼鷺為穩定性極佳的鳥類;牠們不論覓食、休息始終都保持不慌不忙,烈日下水中覓食會張開雙翼擋住太陽形成陰影以免強光干擾視線。嚴冬時節在淡水紅樹林自然保留區河道中常可以看到獨立寒風中的蒼鷺。

大白鷺

大白鷺,學名Egretta alba鷺科
身長約 90 cm

攝影:盧台光

大白鷺三長,嘴長、頸長、腳長。10月至次年5月普遍冬候鳥,為台灣白色鷺科中體型最大者,全身雪白腳與趾均為黑色,如蛇般的頸子呈S型,飛行時會縮著脖子拍翅速緩慢夏季時嘴呈黑色,眼先由黃綠色至藍色不等,背及前頸下部有長飾羽,冬季時嘴呈黃色,眼先黃色,飾羽消失。細觀時可發現嘴角的黑線沿伸到眼後甚遠,與中白鷺有明顯的區別經常出現於淡水紅樹林自然保留區河道及潮溝覓食。

粉紅鸚嘴

粉紅鸚嘴,學名Paradoxornis webbianus鸚嘴亞科
身長約 12 cm

攝影:盧台光

粉紅鸚嘴普遍的分佈於平地至中海拔地區的留鳥,且為特有亞種,本島中高海拔另有一不普遍的特有亞種黃羽鸚嘴,嘴型及體型類似但顏色不同以黃褐色為底;粉紅鸚嘴有張又短又鈍、略為下鉤的喙,呈圓錐形,就像鸚鵡嘴巴一樣。頭部為葡萄紅色,體背、雙翼和尾羽為赤褐色,腹面為略帶黃色味的淡紅色,尾羽略長,幾佔身體一半長,牠們雌、雄鳥的體色相同。性群居,通常於保留區紅樹林沼澤旁之草叢或低矮之灌叢基層活動,移動時遇道路或木棧道,則三三兩兩地通過,歷時數分鐘。粉紅鸚嘴吃食芒草的種子、也吃小昆蟲,覓食時嘰嘰喳喳,十分吵雜。

褐頭鷦鶯

褐頭鷦鶯,學名Prinia Subflava鶯亞科
身長約 15 cm

攝影:盧台光

特有亞種,又名台灣鷦鶯,嘴黑色,體型修長,體背及頭頂黑褐色,尾羽長淺褐色有棋斑約佔身長一半,眉斑白色腰頰、胸腹黃褐色,腳肉色。常成群或三兩隻出現在紅樹林週邊草叢,不善長距飛行。常站立保留區沼澤旁芒草枝頭上發出單調似「啼、啼、啼....」叫聲,身體會隨節奏上下抖動。